Tuesday, November 17, 2009

I’ m not here. I'm not there.

I’ m not here. I'm not there. 你說發生過的就會繼續發生?
闖進13樓的無聲電影,你驚覺雪落的理由
球鞋奔跑的理由,我們看過彩色的夢
漆黑之後,詩很大 ,是這樣子沒有錯
對,有些無聲話語,只有做夢的人聽得見

Tuesday, September 29, 2009

用你借來的愛情故事,在北美館

美術館的小姐特地打電話來說,你展出的愛情故事書快到期了,跟你約時間拿一個新的來換,或者你可以像其他人ㄧ樣在網路上renew。 上次去圖書館挑了4本都一起過期,現在想不出新的去換,愛情故事到期了,展出一直繼續著。

借來的愛情故事#1 1999年的愛情故事【黑色鑲金】羅智成短詩 >> 書後有一封給讀者的情書:我困坐在書桌前,有時忙碌、有時冷清、有時疏離自私、有時狂熱浪漫。但,我總是無暇顧及別人;不管在生活中,或書寫時....但,為什麼,總有一些閱讀的時候,我們如此親密?....我們極為相像的部份,有時是一種心情或心境吧?更根本的,是一種對自己的堅持與關愛吧?一種對自己、對自己持續的、意識的、深刻的關心與省察。因為,我們如此介意自己的存在。與存在的品質。.....我們其實是某一種族群,遺傳或傳染到某一耽美或偏值得基因。在舉世唯一的方塊字系統中,偷偷寄生著我們的方言。.....這個族群,雖然大部份時候寒暄、對話一如他們;但總有一些時刻,又渴望與更完整、更好的自己相處。....詩或其它創作,是我與可能更好的自己的一種寂寞的結盟,對抗無視於你的存在、你的感受與你的意義的,時間...從自己之外走向自己之外。從時間之外走進時間之內。....那到底是一個樂園的尋獲或失落,迄今我仍無從判斷。......而奇妙的是,你怎麼還在?而且一直讀到這裡?當有人長大、離去、忘記..在文字的兩端、不管是讀是寫那一端,是不是總有人,總在一些時候,我們彼此貼聽著自己?

借來的愛情故事#2 love story for 2004【The Red Tree】Shaun Tan(陳志勇)sometimes the day begins with nothing to look forward to and things go from bad to worse darkness overcomes you nobody understands ﹍sometimes you wait and wait and wait and wait but nothing ever happens﹍sometimes you just don't know what you are supposed to do or who you meant to be or where you are and the day seems to end the way it began but suddenly there it is right front of you bright vivd quietly waiting just as you imagined it would be

借來的愛情故事#3 2008年的愛情故事 【爺爺的天使】Jutter Bauer 爺爺累了,他閉上了眼睛,我輕輕的走出去。外面的天氣依舊溫暖明亮!

借來的愛情故事#4 >> 展出中

Friday, September 25, 2009

更美好的年代 The making of " La Jeunesse"





很久沒有自己動手做書了。偶爾去張老闆的鑄字行,不自覺在鉛字堆裡摸著粗粗細細的筆畫,總會想起油墨的味道,紙的觸感,光是在紙行挑紙就要琢磨很久。有次選了灰色硬紙板作封面,教授反覆地摸著紙說,這張紙說出了你故事裡的情感。

最近發現了這本書:更美好的年代 手製文具創作筆記 ,香港 kubrick 出版,用的是一樣的硬紙板,這紙我在台灣美術社找了好多間,都找不著,這是一本介紹" La Jeunesse" 手製文具的創作筆記,前半部描述這個品牌的手製文具作品,後半部以插畫描繪做書的過程,還可以看到拼版、製版、打號碼這些傳統印製過程,搭配漫畫家智海別有特色的插畫。

還記得前幾期商業週刊大篇幅介紹 “電子書世代來臨",這是時代發展不可避免的技術進步。轉述書裡面一段話: 我想"La Jeunesse"的作品傳統到一個地步,假設你把這本練習簿放在賣舊書、賣古董收藏物的店舖,說這是流傳自五十年代的產物,技術上和美學上是完全可信的。但我不是要扮ㄧ樣舊的東西,亦不是要復刻一件舊的東西,也不是要懷舊。這是一種傳統的延續。我不是要做一件exactly五十年代的東西,而是想再讓它發展下去。

Tuesday, August 4, 2009

我停下腳步,試著辨認








宇宙在剎那間造就無數億個星系
歷史在不經意凝成意識裡的座標

某年某月某日某時某分某秒
某人某地某種心情

我們所能給予的,都是已經屬於別人的東西--波赫士

一年之初 >> 鄭有傑



我好喜歡你,可是你都不知道。(一年之初導演 鄭有傑)

當這一句話從小璦(張榕容飾演)嘴裡說出來的時候,我決定不再忍耐,我縮在戲院的椅子裡,壓低聲音偷偷痛哭了一場。好簡單又好純粹的一句話,但這句話被拍成電影的時候,我才知道它如此美麗又稍縱即逝,而我已經來不及再說這句話。彷彿回到了十七歲。好久沒有這種感覺:整顆心揪在一起,好疼。

想要待在你身邊,就算你不知道我喜歡你也好,就算你老是跟我談你喜歡的人,卻不知道我聽的時候心有多痛也好。我只想待在你旁邊,聽你講話,看你笑,看你天馬行空的亂講一通。我頂多只會拿你的手,放在我肚子上,感受你手掌的溫暖,假裝很無所謂的說「你的手好暖喔。」但我卻偷偷努力的將現在的感覺刻畫在心裡面。從你手掌傳來的溫暖,像太陽一樣,我不想忘記,我會永遠記得。

因為我好喜歡你,雖然,你都不知道。我願意為你作一切的事情,只要能夠待在你身邊,只要能夠看到你的笑。我願意為了你把蛋糕作的很漂亮很好吃,我甚至可以為了你幫你追你喜歡的人,因為我真的好喜歡你,就算,你都不知道。

誰說十七歲的煩惱就不算煩惱?十七歲的時候我們可以如此毫無保留的喜歡上一個人。十七歲的時候,我們好勇敢,可以奮不顧身的為喜歡的人偷偷痛那麼久,搞得遍體鱗傷,卻無法鼓起最後那一點勇氣告訴他「我喜歡你,我真的好喜歡你。」十七歲的時候,喜歡上一個人不需要任何理由。深信遠古的時候人類是兩兩黏在一起的說法,深信喜歡上的人就是那另外一半,不管他的年紀、他的職業、他的性別,深信我們曾經是黏在一起的同一個人,不然,我怎麼會那麼喜歡你?只是,你都不知道。

這部電影拍出了我的秘密,也許,也是你的秘密。如果你也跟我一樣,曾經來不及說出那句話:「我好喜歡你,我真的好喜歡你,可是你都不知道。」

Monday, June 22, 2009

昔字.惜字.習字



在letterpress的課程中認識字體的個性及在不同時代背景的演變
letterpress在數位出版印刷前,是平面溝通的主要媒介,發展至今已經超過500年的歷史,因為不同的時代背景需求產生不同的字體結構,在印刷還未發明之前,一般都是由抄寫員徒手製造書籍和文件,直到十五世紀初,由德國人古騰堡(Johannes Gutenberg)發明了活版字,而活版印刷的出現,讓書籍得以大量生產,早期的字體結構接近手寫體,筆畫的粗細結構接近古典傳統的字體設計,到了十九世紀工業革命和大眾消費的興起, 因應大量廣告設計的需求,設計出各種不同比例、重量(粗細)和裝飾樣式的字體,與圖像產生對話關係。同時也有一些藝術家試圖打破這種同質性,將letterpress運用在詩、藝術創作與限量書籍中,用其獨特的藝術觀點, 展現技術應用的多元性,緊接著Bauhaus設計學院的成立,致力於同時擁抱藝術與科技,以幾何結構、功能理性的需求發展字體設計,也建立了許多沿用至今的平面設計準則*
*目前平面排版軟體中應用的設計準則,由傳統的鉛字印刷衍生而來,例如字體的大小 (point) 來自於實際鉛字塊的高度,leading 行與行間距,將鉛條 lead 放在2行文字間

Designing=Planning
電腦排版比letterpress更能靈活設計出多變的圖文效果, 很可惜我們擁有這些技能, 卻總是急著把事情完成,相反的,與letterpress互動的過程中,從揀字開始,直接接觸到字的形體,字體本身的重量,材質, 味道,產生獨特的觸感,在排字的過程,觸摸到每個字間的距離感, 感受字的移動,每個字母與所組成的字彙間的距離關係, 必須不停地檢查調整,聚精會神地注意顛倒的字體,注意時時刻刻會發生的失誤,對字的斷句,每一行的停頓, 段落間的協調與穩定性都在做判斷,逐漸養成對文字排版的視覺敏銳度,接著墨色的濃淡調配,墨量的控制,放在印刷機台上,左右留白空間的計算, 每印一次,必須檢查字體是否因壓力而磨損或斷裂,這些一絲不苟的流程要求, 每一個微小細節的專注與嚴謹, 完美精準計算與工藝技術的完美搭配呈現,都是造成letterpress印刷品質獨特優美的原因,也是設計師養成的最佳訓練 。

在印出的作品中,每一個字單獨接觸到墨色,咬住紙張的痕跡,造成頁面的空間感, letterpress結合機械理性的精密計畫與製作過程的手工勞力, 背後的創意、花費的時間和精力,都在作品上留下獨特的印記,而讀者也能透過痕跡碰觸到作者細膩的巧思安排。

感受字體的體溫
在鑄字行裡,看到字的原型被雕刻出, 翻製成母模 (字母),再經過高溫鑄造,在印刷的過程裡,揀字, 排字, 一再試印調整,一直被注視著,一個字裡,隱藏了許多有獨特感覺的雙手和雙眼,同時也凝鑄了在有限的時空裡,創作者思考著如何在有效率印出文字的美好質感,既安靜又熱情像智慧挑戰的溫度。

語言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重要資產,特別台灣保留了傳統中文書寫系統,字體的流傳更記錄了歷史時空獨特的發展,在數位出版的趨勢下,也因為天天使用數位科技溝通,漸漸失去對字的意義和造字之美的感受力,透過中文活字印刷的保留與推廣,除了讓民眾體驗無形的思想形成有形的文字的過程,建立對字體的認識與欣賞,同時在印刷緩慢的過程中,重新發現這些一筆一畫,感受字體的聲音與溫度,摸清楚這些字背後的故事,最後帶走記錄這段互動對話所留下的獨特壓痕。

Wednesday, June 3, 2009

文字伸展操

最近在想一個文案, 快想破頭了, 需要輕鬆一下, 想到指導教授教我的文字伸展操

想10個名詞
徬徨
優雅
完美
時光
青春
勇氣
自由
冒險
浪漫
節奏

想一個職業【裁縫師】, 和他有關的動詞

修改
縫補
熨燙
裁剪
繪製
訂做

點綴

用以上的動詞與名詞組合成句

徬徨剪散一整年的熟悉
青春訂做一下午的陽光
自由裁剪明日的甜蜜
冒險熨燙某年某月某日某時某分某秒某人某地某種的心情
優雅縫補冬天的下午
完美點綴地圖的座標
浪漫刺進晴朗的沙漠
節奏繪製夏日的草原
時光量身公車前座始終未回頭的影子

Monday, May 18, 2009

你現在那邊幾點?

進入電影院, 坐下來, 一邊吃爆米花一邊看電影, 電影像紐約的地下鐵, 不斷進行
不管進場時電影情節已演到哪裡, 坐下去的瞬間就是開始的時間, 也是我們的子午線的起點, 我們看到終場, 可是電影的終場也是另外一條子午線, 我們的電影還有半場沒看完, 我們接著看完卡通, 新聞和預告片,這些既不是簡介, 也不是預告片, 而是故事情節的中斷, 對我們而言, 開場字幕是在中段出現, 結局是早已知道的, 懸疑之處在於獲知它的開始方式, 像我們這樣進場的觀眾都會拼湊出情節不同的電影, 當影片重新回到他們開始坐下來看的地方, 他們就離開了, 這裡成為他們的劇終, 每個觀眾都依據他個人的起點看了相同的電影, 從不同的情節進入, 也有不同程度的了解, 有的觀眾在別人嚴肅時開懷大笑, 有的在柔情萬千或緊張懸疑的時候竊笑
電影只有一部, 十部或是無限?

海明威著名的風格完全否定了連續性; 他將時間拆成碎片, 逐句表達: 細雨朦朧。雨水從棕櫚樹上低下。碎石路的坑洞積滿雨水。海風隨著雨滴飄進來又飄回海邊, 然後再度隨著雨滴飄進。汽車從戰爭紀念碑的旁邊離開廣場。對面咖啡店門口台階上站著的侍者茫然地看著空曠的廣場。 …….在這些句子—活動停格而由自我意識滲進打斷連續性—結結巴巴敘述的同時, 時間都伴隨在旁。 海明威早期小說中的人物都沒有時間因素, 他們只是模式的一部分, 但不屬於這個世間。這些簡單, 重複而動作的句子, 都是生命逐漸失去的節拍聲。他的句子伸向永遠退縮中的未來, 似乎想要抓住什麼

Tuesday, April 21, 2009

抓住詩的尾巴

When she was growing up in rural Virginia, she would be out working in the field. She would like feel and hear a poem coming after her from over landscape, like thunderness train of air and would come bearing down on her over the landscape. She felt the coming. It was like shake the earth under her feet. She knew she only has one thing to do at that point. She ‘s like run like hell to the house. She’s been chased by the poem. She has to get a piece of paper and pen fast enough so when the thunder through her she can collect it and grab it on the page, and other times, she wouldn’t be fast enough, she would be running and running and she wouldn’t get the house, the poem would like trundle through her, she would miss it, and it would continue on to cross the landscape and looking for another poet. There’s a moment when she was almost miss it, she would be running to house, she’s looking for a piece of paper, and the poem passing through her. She grasp a pencil, just it’s going through, she would reach out another hand, and she would catch it, she would catch the poem by its tail, she would pull it backward into her body, transcribing on the pages. The poem would come up on the page perfect and intact, but backward, from the last word to the first.

http://dxmonline.com/html/V10/mainList.aspx?ObjKind=ted >> 點選"與天才攜手合作"
原影片連結:http://www.ted.com/index.php/talks/elizabeth_gilbert_on_genius.html

Monday, April 20, 2009

也許,你在進行的是一件測量工作

也許,你在進行的是一件測量工作
那從不曾被繪製在人類任何一位偉大繪製師或航海家的地圖上

我記得,在我還記得一切時寫下,害怕不能再讀進任何文字。我記得她坐在牆角的樣子,是她變了,還是她看我變了。
我記得他離家出走,黑暗中走出來的人影,他是醒著嗎?
我在找一張紙,一張很薄的,形狀特殊的紙,開始對自己說話,很多事記不得了,不是剛剛才說過的話嗎?
(我們走了很遠很遠,我們對我們所在的位置越來越不解……)

我們是靠著自己的記憶活著,這裡面有我們在生活中做到的行為,或者應該做而沒有做的行為,還有為了記憶這一切而選擇的行為,這就是我們。

喂!有人在嗎? 我小心翼翼,試圖往那龐大雕塑廣場裡摸索解釋,不是我,那真的不是我做的,我只是路過。

任意穿梭不同故事樓層,或是私密傳說與虛構敘事的雙螺旋梯塔結構,這裡是哪裡?

Friday, April 17, 2009

HOW TO BE A GOOD CLIENT



看過很多的書教你如何成為一個好設計師,頂尖設計師;怎麼沒有一本如何教你成為一個好客戶,頂尖的客戶?客戶也是需要學習和努力地!

無緣的23個月獎金



這是我與那23個月錯過的痕跡

很久沒和你喝杯咖啡了



很久沒和你喝杯咖啡了
我們各自經營一片知足的空間

看著老朋友正在忙著泡咖啡
我突然對眼前一切浮起淡淡的熟悉感
依稀記得你的夢想….
彷彿心在這裡逗留

是個燠熱午後偶有的閒散
難忘的是老友專心工作後不時浮現的笑容
還是喜歡他和咖啡在一起的樣子

關於Sophie Calle--什麼是妳∕你生命中最劇烈的苦痛 / 好好照顧自己

一直在想關於藝術太私人的問題,你說因為太私人,而讀者無法進入;同時也想著你跟我說過, 法輪功裡的”真”。上網找了Sophie Calle這個藝術家更多的作品經歷,她早期的作品就從個人的體驗出發,開始了與這個世界互動的契機。有人說她的作品不能算藝術,只能說是一種自我治療。或許是, 但是世界上有這麼多人,在各自的生命旅程中,經歷了許多Moments,有多少是被留存下來。如同我給你的信,如果不是記錄的衝動,我們將永遠記不起我們是怎樣的人。

喜歡她的想法,從自己深刻的Moments出發,以這樣的體驗去串連其他人的生命經驗,並為她們記錄下來,在記錄的過程中,看到參與者的各種反應,這些贊同、感動、反感、嘲弄、 默然、不以為然,不也同樣呈現了當代藝術創作面對觀眾被檢視的各種面貌嗎?

我總是被藝術作品中觀眾參與的連結(connection) 所吸引,這樣的連結不一定是身體感官的互動,也可能是心裡層面的牽引, 這樣的牽引最大可能來自藝術家記錄了生命中某個片刻,某種私密的情緒,這樣的觸動讓他們感受了生命存在的價值和美好,於是透過思考和練習,傳遞要溝通的訊息。在學校的練習中, 最常被問到就是”What’s your intention?” 這就是不斷追問自己創作的動機及決定作品流傳的價值,很多時候在討論中,觀眾常常會因為不同生命經驗或專業訓練,產生意外的解讀效果, 而藝術的練習在於讓想說的訊息更精確,去除雜音傳給觀眾, 至於作品是否流傳久遠,感動人心,就跟任何藝評一樣,不是藝術家的初衷

1984那一年法籍藝術家蘇菲卡爾(Sophie Calle)30歲,當時她飛蛾撲火地熱戀於她的情人;那一年她必須告別情人三個月赴日實習,於是他們相互約定三個月後在印度新德里相逢。 這一天她終於來到新德里皇家旅館261號房,然而情人卻突然來電說:「親愛的,我不能來了,我遇到了另一個女人。」蘇菲絕望的放下電話,她感受到一陣撕裂的劇痛,並以為這個痛,要陪伴她一生了。

回到巴黎後,她將分手後之苦痛傷口昭然揭示,並反問她所見到的每個朋友:什麼是妳∕你生命中最劇烈的苦痛呢?接著她用影像及文字,將自己與他人生命中至極之痛,烙印在作品裡,催生了她的藝術作品:《劇痛》(Exquisite Pain)。 文章摘錄 >> http://blog.roodo.com/pintolivros/archives/2686363.html

「我收到了一封分手信。我不知道如何回答。好像這封信不是寫給我。信末以“好好照顧自己”這些字結尾。我接受了這信末的建議。我詢問107個不同職業的女性,讓她們從各自職業的角度詮釋這封信。分析、加註、遊玩、舞蹈、唱頌這封信。解析這封信。消耗這封信。為我去理解。以我的立場回答。一種渡過分手時期的方式。以我的步調。好好照顧我自己。

來回在文學與攝影之間的女性藝術家蘇菲.卡爾(Sophie Calle),被喻為二十世紀末法國重要的當代藝術家之一。她的攝影作品多從生活經歷出發,伴隨著詩意的書寫文字,描述、揭露、再現、重塑自身或他人的私密經驗

這裡有非常詳盡的介紹
>> http://adb.airiti.com/airiti_w/modules/newschina/article.php?storyid=67

花真的開了


去年,花店主人說,只要好好照顧,明年可能會開花,但是也可能不會; 一年過去,沒想到花真的開了!

Monday, February 23, 2009

我看 Annie leibovitz

我喜歡她為某些人拍的畫面,可能是這些人我看過他們的作品,了解他們某些人生態度。當我看到這些影像,我從這個停留的瞬間感受到我所讀過、看過的其他面向的他們。

這個90多歲的老阿媽藝術家(Louise Bourgeois),仍然有著對創作的熱情,還會在工作室創作,演講藝術理念。 我還記得看她的介紹時,她用手摸著她的作品,解說著材質的觸感。我讀到了在她充滿歲月痕跡的臉上、手上,仍有種不放棄追求、不停訴說的迫切心情 (我想起我解說我的作品時那些手勢,好像很想把我說得,我想的那個看不見的世界雕塑成真,讓大家看見,感受到每個細微想法的紋路 texture)。

選一張我不認識的藝術家, 這張的構圖讓我讀到疏離,遠距離的觀望。和旁邊錯身的行人處於不同行進方向,仍然堅定地捍衛自己獨特的姿勢,冷眼看待這城市中的一切。

這一張全家福,媽媽顯然是成熟而世故的,面對攝影機露出笑容,或許她想到被紀錄的這一刻, 她的小孩都在身邊, 是開心幸福的,不自覺流露的笑容。身邊小孩卻有各自不同的表情,也許她們不了解拍照的意義(留下歡樂時光,這是賣相機的人教我們的),也許她們很少接觸到相機, 想著這個陌生的人拿著陌生的機器認真地對著我們要做啥。我覺得這張拍出我心目中的人像攝影:不同年紀在不同時間的所留下的詮釋, 那個圖所凍結住的時空,只代表那一個moment;因為不再復返,所有的表情,所有的細節都是彌足珍貴。

這是我最喜歡照片之一, 她的女友, 具有批判良心的 writer, thinker。這張思考的樣子看起來好平靜溫柔, 一點都不像她在媒體上大聲疾呼堅持的社會公義理想。這是她眼裡生活中的Susan, 不是我所讀到的 Susan Sontag:生活裡的她總是望著某處靜靜想著什麼, 沒有過多激動的面部表情 (我讀她的文章, 常常要皺眉她那直言不諱的鞭策教誨)。

寫了以上, 我想到攝影和寫作或任何創作一樣, 都在表達自己看世界的角度。 我上次看一本世界知名攝影家年鑑, 有同感的也只有幾個。 但是看得越多, 越能了解世界的不同面貌。 如果攝影是留住一個瞬間, 那麼以快門1/60秒的速度記錄這世界上2億人口的ㄧ天中的一個瞬間來想像, 我們還有許多許多觀看世界的可能性。 關於能不能體會, 每個人都有自己觀看世界, 體會記錄的方式, 被感動只是剛好遇到另一個和你以差不多方式記錄世界的人, 當下看不到只是現在你用不同於她(他)的角度在看(感受)世界。 (而且, 觀賞者所看到的也不全然是創作者當初所體會的。 重點不只是創作者當初想說什麼, 而是作品完成後自有其生命。 觀賞者從這裡帶走什麼, 融入他們的生命體會) 這也是這個世界豐富多元的因素。 學會欣賞(評論)多元創作的角度, 珍惜自己的獨特性。 在感動與不為所動間, 開放嘗試的無限可能, 這是我能想到的 。

看個夠>>
http://pulp.bluecircus.net/archives/008827.html
http://www.nytimes.com/library/photos/leibovitz/contact-sheet.html

碼頭邊,一種可能的生活

那天,終於去了淡水的獨立書店 【有河book】。關於他們堅持理想的介紹,網路上不少,作為一個單純的讀者,我只想分享那天買的書。我先選了林煥彰的詩集 【孤獨的時刻】,內有中文、英文和泰文,終於找到一本有泰文翻譯的詩集可以送給我那熱愛台灣導演作品的泰國didi,接著我發現一本找了好久的大江健三郎 【萬延元年的足球隊】,在美國因為同學推薦 【 A Personal Matter 】 ,很想看看他早期的作品。最後我看到【字花】,香港的文學雜誌,我挑了一本特集:木。膚淺的購買原因是特集裡應用中文字體設計、漫畫、攝影、插畫、裝置藝術與文字搭配:一次擁有多種視覺享受。不知是編輯群的年紀較輕或是東西方文化交集的影響,比較起台灣重量級的文學雜誌,在這裡我看到更開放的嘗試及可能性,在文字的練習裡有時可以發現不中不西的樂趣和想像。文學在學術的殿堂中捍衛傳統,也在街道巷弄裡攪和翻新。

我在這集字花裡看到編輯轉述他在劉小楓 【沉重的肉身】讀到一個有關講故事的故事。故事是這樣的:一九六七年的一個晚上,父母和大孩子都參加文化大革命去了。小孩子無所事事,於是在院子裡玩互相廝殺的戰爭遊戲,正當大家玩得興高采烈,突然停電了。長夜漫漫,伸手不見五指,小孩子剎那間陷入了無邊無際的恐懼。這時,黑暗中突然傳來一個大孩子的聲音:我給你們講個故事。大孩子開始講起故事來,從凡納爾、雨果到梅里美,一個又一個西方文學故事,讓孩子們漸漸平靜下來。故事「像溫暖的手臂摟抱著我們,陪伴我們被遺棄的、支離破碎的長夜。」 如是,時間被敘事(narrative)填滿了。

「敘事改變了人的存在時間和空間的感覺。當人們感覺自己的生命若有若無時,當一個人覺得自己的生活變得破碎不堪時,當我們的生活想像遭到挫傷時, 敘事讓人重新找回自己的生命感覺,重返自己的生活想像的空間,甚至重新拾回被生活中的無常抹去的自我。」 劉小楓認為,敘事對於人謀求幸福是必不可少的,於是,他提醒我們敘事和倫理的關係:

敘事不只是講述曾經發生過的生活,也講述尚未經歷過的可能生活。一種敘事也是一種生活的可能性,一種實踐興的倫理構想。

編輯這麼說: 因此,文學在社會運動中,實有不可小覷的力量,他像一抹不起眼的襯色,在眾人視而不見之處,隱隱約約透著與別不同的光澤,改變人對生活的想像和對生活品質的信念,照見生存的尊嚴,並賦予人堅持下去的勇氣…。本期的皇后碼頭書店企劃,正是從一種近似的角度出發,嘗試在一切正在消失之時,在廢墟的臨界點,給出一個新的可能性,無論是關於過去,還是關於未來,我城的故事必須繼續說下去…。

週末下午,我在淡水碼頭的書店遇見3種少有的,幾乎已經消失的不同的敘事方式,我喜歡碼頭邊除了老街夜市,自行車道,露天碳烤海鮮餐廳,還有另一個記憶這個城市新的可能,如果你剛好經過淡水,順路去看看。

有河book >> http://blog.roodo.com/book686
字花 >> http://www.fleursdeslettre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