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歡她為某些人拍的畫面,可能是這些人我看過他們的作品,了解他們某些人生態度。當我看到這些影像,我從這個停留的瞬間感受到我所讀過、看過的其他面向的他們。
這個90多歲的老阿媽藝術家(Louise Bourgeois),仍然有著對創作的熱情,還會在工作室創作,演講藝術理念。 我還記得看她的介紹時,她用手摸著她的作品,解說著材質的觸感。我讀到了在她充滿歲月痕跡的臉上、手上,仍有種不放棄追求、不停訴說的迫切心情 (我想起我解說我的作品時那些手勢,好像很想把我說得,我想的那個看不見的世界雕塑成真,讓大家看見,感受到每個細微想法的紋路 texture)。
選一張我不認識的藝術家, 這張的構圖讓我讀到疏離,遠距離的觀望。和旁邊錯身的行人處於不同行進方向,仍然堅定地捍衛自己獨特的姿勢,冷眼看待這城市中的一切。
這一張全家福,媽媽顯然是成熟而世故的,面對攝影機露出笑容,或許她想到被紀錄的這一刻, 她的小孩都在身邊, 是開心幸福的,不自覺流露的笑容。身邊小孩卻有各自不同的表情,也許她們不了解拍照的意義(留下歡樂時光,這是賣相機的人教我們的),也許她們很少接觸到相機, 想著這個陌生的人拿著陌生的機器認真地對著我們要做啥。我覺得這張拍出我心目中的人像攝影:不同年紀在不同時間的所留下的詮釋, 那個圖所凍結住的時空,只代表那一個moment;因為不再復返,所有的表情,所有的細節都是彌足珍貴。
這是我最喜歡照片之一, 她的女友, 具有批判良心的 writer, thinker。這張思考的樣子看起來好平靜溫柔, 一點都不像她在媒體上大聲疾呼堅持的社會公義理想。這是她眼裡生活中的Susan, 不是我所讀到的 Susan Sontag:生活裡的她總是望著某處靜靜想著什麼, 沒有過多激動的面部表情 (我讀她的文章, 常常要皺眉她那直言不諱的鞭策教誨)。
寫了以上, 我想到攝影和寫作或任何創作一樣, 都在表達自己看世界的角度。 我上次看一本世界知名攝影家年鑑, 有同感的也只有幾個。 但是看得越多, 越能了解世界的不同面貌。 如果攝影是留住一個瞬間, 那麼以快門1/60秒的速度記錄這世界上2億人口的ㄧ天中的一個瞬間來想像, 我們還有許多許多觀看世界的可能性。 關於能不能體會, 每個人都有自己觀看世界, 體會記錄的方式, 被感動只是剛好遇到另一個和你以差不多方式記錄世界的人, 當下看不到只是現在你用不同於她(他)的角度在看(感受)世界。 (而且, 觀賞者所看到的也不全然是創作者當初所體會的。 重點不只是創作者當初想說什麼, 而是作品完成後自有其生命。 觀賞者從這裡帶走什麼, 融入他們的生命體會) 這也是這個世界豐富多元的因素。 學會欣賞(評論)多元創作的角度, 珍惜自己的獨特性。 在感動與不為所動間, 開放嘗試的無限可能, 這是我能想到的 。
看個夠>>
http://pulp.bluecircus.net/archives/008827.html
http://www.nytimes.com/library/photos/leibovitz/contact-sheet.html
Monday, February 23, 2009
碼頭邊,一種可能的生活
那天,終於去了淡水的獨立書店 【有河book】。關於他們堅持理想的介紹,網路上不少,作為一個單純的讀者,我只想分享那天買的書。我先選了林煥彰的詩集 【孤獨的時刻】,內有中文、英文和泰文,終於找到一本有泰文翻譯的詩集可以送給我那熱愛台灣導演作品的泰國didi,接著我發現一本找了好久的大江健三郎 【萬延元年的足球隊】,在美國因為同學推薦 【 A Personal Matter 】 ,很想看看他早期的作品。最後我看到【字花】,香港的文學雜誌,我挑了一本特集:木。膚淺的購買原因是特集裡應用中文字體設計、漫畫、攝影、插畫、裝置藝術與文字搭配:一次擁有多種視覺享受。不知是編輯群的年紀較輕或是東西方文化交集的影響,比較起台灣重量級的文學雜誌,在這裡我看到更開放的嘗試及可能性,在文字的練習裡有時可以發現不中不西的樂趣和想像。文學在學術的殿堂中捍衛傳統,也在街道巷弄裡攪和翻新。
我在這集字花裡看到編輯轉述他在劉小楓 【沉重的肉身】讀到一個有關講故事的故事。故事是這樣的:一九六七年的一個晚上,父母和大孩子都參加文化大革命去了。小孩子無所事事,於是在院子裡玩互相廝殺的戰爭遊戲,正當大家玩得興高采烈,突然停電了。長夜漫漫,伸手不見五指,小孩子剎那間陷入了無邊無際的恐懼。這時,黑暗中突然傳來一個大孩子的聲音:我給你們講個故事。大孩子開始講起故事來,從凡納爾、雨果到梅里美,一個又一個西方文學故事,讓孩子們漸漸平靜下來。故事「像溫暖的手臂摟抱著我們,陪伴我們被遺棄的、支離破碎的長夜。」 如是,時間被敘事(narrative)填滿了。
「敘事改變了人的存在時間和空間的感覺。當人們感覺自己的生命若有若無時,當一個人覺得自己的生活變得破碎不堪時,當我們的生活想像遭到挫傷時, 敘事讓人重新找回自己的生命感覺,重返自己的生活想像的空間,甚至重新拾回被生活中的無常抹去的自我。」 劉小楓認為,敘事對於人謀求幸福是必不可少的,於是,他提醒我們敘事和倫理的關係:
敘事不只是講述曾經發生過的生活,也講述尚未經歷過的可能生活。一種敘事也是一種生活的可能性,一種實踐興的倫理構想。
編輯這麼說: 因此,文學在社會運動中,實有不可小覷的力量,他像一抹不起眼的襯色,在眾人視而不見之處,隱隱約約透著與別不同的光澤,改變人對生活的想像和對生活品質的信念,照見生存的尊嚴,並賦予人堅持下去的勇氣…。本期的皇后碼頭書店企劃,正是從一種近似的角度出發,嘗試在一切正在消失之時,在廢墟的臨界點,給出一個新的可能性,無論是關於過去,還是關於未來,我城的故事必須繼續說下去…。
週末下午,我在淡水碼頭的書店遇見3種少有的,幾乎已經消失的不同的敘事方式,我喜歡碼頭邊除了老街夜市,自行車道,露天碳烤海鮮餐廳,還有另一個記憶這個城市新的可能,如果你剛好經過淡水,順路去看看。
有河book >> http://blog.roodo.com/book686
字花 >> http://www.fleursdeslettres.com/
我在這集字花裡看到編輯轉述他在劉小楓 【沉重的肉身】讀到一個有關講故事的故事。故事是這樣的:一九六七年的一個晚上,父母和大孩子都參加文化大革命去了。小孩子無所事事,於是在院子裡玩互相廝殺的戰爭遊戲,正當大家玩得興高采烈,突然停電了。長夜漫漫,伸手不見五指,小孩子剎那間陷入了無邊無際的恐懼。這時,黑暗中突然傳來一個大孩子的聲音:我給你們講個故事。大孩子開始講起故事來,從凡納爾、雨果到梅里美,一個又一個西方文學故事,讓孩子們漸漸平靜下來。故事「像溫暖的手臂摟抱著我們,陪伴我們被遺棄的、支離破碎的長夜。」 如是,時間被敘事(narrative)填滿了。
「敘事改變了人的存在時間和空間的感覺。當人們感覺自己的生命若有若無時,當一個人覺得自己的生活變得破碎不堪時,當我們的生活想像遭到挫傷時, 敘事讓人重新找回自己的生命感覺,重返自己的生活想像的空間,甚至重新拾回被生活中的無常抹去的自我。」 劉小楓認為,敘事對於人謀求幸福是必不可少的,於是,他提醒我們敘事和倫理的關係:
敘事不只是講述曾經發生過的生活,也講述尚未經歷過的可能生活。一種敘事也是一種生活的可能性,一種實踐興的倫理構想。
編輯這麼說: 因此,文學在社會運動中,實有不可小覷的力量,他像一抹不起眼的襯色,在眾人視而不見之處,隱隱約約透著與別不同的光澤,改變人對生活的想像和對生活品質的信念,照見生存的尊嚴,並賦予人堅持下去的勇氣…。本期的皇后碼頭書店企劃,正是從一種近似的角度出發,嘗試在一切正在消失之時,在廢墟的臨界點,給出一個新的可能性,無論是關於過去,還是關於未來,我城的故事必須繼續說下去…。
週末下午,我在淡水碼頭的書店遇見3種少有的,幾乎已經消失的不同的敘事方式,我喜歡碼頭邊除了老街夜市,自行車道,露天碳烤海鮮餐廳,還有另一個記憶這個城市新的可能,如果你剛好經過淡水,順路去看看。
有河book >> http://blog.roodo.com/book686
字花 >> http://www.fleursdeslettres.com/
Subscribe to:
Posts (Atom)